这些青铜器有破烂的,有完整的,有小型的圆鼎、方鼎、青铜爵等等,粗看一眼都有几十件。
黎涣对青铜器略有研究,拿这个看看,又拿这个看看,突然想起三星堆里挖出来的文物。
三星堆属于古蜀的遗迹,严格来说已经不算是古董买卖能涉及的范围了。何况这还是战国时期的青铜器,年代太远,过于珍贵,所以价格开多少都不算高,就是国家把这玩意儿看得太严,不好出手。
黎涣不敢拿,怕命里容不下这些东西,她看了看周围,老规矩地在东南角点上一支蜡烛。
“黎姑娘,你过来看看这个”张璟文站在不远处说道。
张璟文和陈季前面突然出现一个巨型的木椁墓。黎涣走过去一看,上手摸了摸,征道:“卧槽,黄肠题凑啊。”
黄肠题凑是一种木头,质量坚硬无比,很适合拿来做棺材。记得在2011年的时候,陕西风翔的一伙盗墓贼,花了十万多块,炸了十九米深,连炸三四天,才破坏一根黄肠题凑,可想而知这种坚硬的程度简直是盗墓者的噩梦。
陈季对黎涣说:“黎姐,这怎么可能?用黄肠提凑做成的棺材不是汉代才有的吗?这可是战国墓啊!”
张璟文扭头看了他一眼,显然觉得有点儿意外。他道:“黄肠提凑在商周晚期就出现了雏形,而且汉代是流行,不是发明。汉代的黄肠提凑和战国墓的相比,真是小巫见大巫了。”
黎涣听后,嗯了一声。陈季说道:“这样子啊,张璟文你竟然还懂这个。”
张璟文点头:“是的,我高中历史学得好。”
这个木椁墓大约有五米长,一米多高,四周和椁盖都浮雕着壁画,几乎都是白描,没有上色。画中有日月星辰,主要的则是十八名宫女,宫女们一个个身材苗条,有的跪在地上奉茶,有的手托玉壶,有的端着乐器,展现出了一幅战国宫廷生活的绘卷。
黎涣看得连连皱眉:“这也太奇怪了,从壁画上来看,这古墓的主人不是小诸侯王,就是王侯贵族。如果是个女的,说不定是个贵妃或者长东主之类的。”
张璟文眼睛毒,他盯着看了好一会儿,对黎涣道:“这些宫女们的腰看起来细得夸张,应该楚国墓,你们有没有听说过‘楚王好细腰,宫中多饿死’?”
闻言,陈季又仔细地看了看,道:“哎小张,这还真被你说对了,这小腰真怪细的,要不咱们打开看看?”说着,就去拿工兵铲。
黎涣拉住了他,不自觉地耸了耸肩,说道:“先不用打开,我感觉有点不对劲,好像有人在窥视我们。”
陈季一听,对黎涣道:“有没有搞错啊,不会这么倒霉吧?”
黎涣松开手,说先看看这耳室里有没有其它东西,然后再回来打开这木椁墓也不迟,而且…
话刚说到半截,突然被张璟文打断,陈季也把手指放在嘴唇上,做了个噤声的手。黎涣扭头一看,只见东南角的灯影后边,出现了一个“人影”。
蜡烛的灯影在角落中闪烁不定,映得墙角忽明忽喑的,那个“人影”身着奇怪服饰,一米八左右,身体却隐在蜡烛照明的范围之外。
黎涣和陈季、张璟文三个人站在木椁墓的旁边,这个耳室的面积比较广,由于离得远,光线又过于昏暗,更显得那“人影”鬼气森森。
双方对峙了几分钟后,陈季小声对黎涣说道:“黎姐,这不会是个忍者行家吧?我看这家伙也不是善荐,手电筒又不敢照上去,要不咱们撤回退吧?”
黎涣是这三个人之中的主心骨,她对二人道:“先别轻举妄动,我去弄清这货到底是人是鬼再说。”
现在她最害怕的就是这里有一具木椁墓的,不知道那个“人影”是不是粽子,如果是的话,那就麻烦了,也不知道是白毛还是黑毛。
但是反过来想又觉得不对,那要是粽子的话,早就飞过来把他们三个撕成碎片了。有可能对方是个行家,比他们还要早来到这里,而且这地宫不是谁都能敢进的,说不定对方是个高手中的高手。
俗话说“三百六十行,行行出状元”,这三百六十行,就是指世界上的各种营生,连乞丐都算一行。
同行与同行之间,基本是不会发生多大的矛盾。何况摸金校尉的戒规森严,不同于其他的土夫子,不管是什么的古墓,都只取一两样东西便要停手了,而且有些古墓中的陪葬品都十分丰富,双方之间不会产生太大的冲突。
如果是那种有些规矩守又不守的摸金校尉的话,那这就麻烦了,黎涣就属于这类型的人。
而角落上那个“人影”到底是怎么进来的,恐怕是从古墓的虚位上打盗洞。像这种盗墓者,不管是发丘还是摸金,只要是干盗墓这一行的,都对这种人佩服得五体投地。
黎涣将客套话在脑子里转了三转,同时,也才上前走了几步。
突然“噗”地冒了一丝青烟,蜡烛竟然灭了,随后那个“人影”也立刻消失在了一片黑暗之中。
蜡烛一灭,黎涣出于摸金校尉的本能,身上感受到了一阵寒意。她随即安慰着自己:没事没事,这是正常的物理现象,古墓下面本来就没有多少空气,角落里更是少之又少,火依靠氧气才能燃烧,世界上才没有鬼呢。
陈季在后面说道:“黎姐姐,我突然想起一一我那一家老小,还全指望我一个人养活,咱们要一一要不拿几个青铜器出去得了吧?反正够我们吃一辈子了。”
黎涣一听,心中那个气啊,这小子之前还把自己说得天不怕地不怕的,现在可好,跟个胆小鬼似的。她冲陈季摆了摆手,意思是现在还不是说话的时候。
这时,张璟文走到黎涣的身边,差点儿把黎涣吓了一跳,她心想真是的,还没被那个人吓死,就先被你吓死了,张璟文!
张璟文悄声对黎涣说:“黎姑娘,这会不会是个人俑?哪有人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的?而且角落里的蜡烛光线不停地在闪烁,很容易看花了眼睛。我刚刚也在后边看了一下,好像不是个人,反而是个像人的东西。”
黎涣一听,有些醒悟过来,尤其是做倒腾明器生意的,都不能太过于迷信。刚才她也是犯迷糊了,经过张璟文的提醒,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。
二人走过去一看,原来那角落旁边的那一片石墙前面,摆放着四个石俑,一个个都有着不同的动作和神情。
似乎是用石头雕刻而成的,只不过是艺人的手法太过于写实,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,才会被误会成真的“人”。
虽然如此,但是因为环境作用,黎涣根本笑不出来,这四个石俑简直是鬼斧神工。雕刻得实在是太逼真,近距离去看,压迫感更强烈,场面骇人不已。
但是这四个石俑身上的服饰不像是汉文化的风格,胸前还雕刻着双头鸟。这种衣服的风格,黎涣从来没有见过,而且色彩已经褪色了,但是整体还是挺完整的,没有缺一块。
陈季走了过来,看了看这四个石俑,倒吸一口冷气,对张璟文说道:“小张,这不就是那个传说吗?”
张璟文点头:“但是传说不一定是真的,只怕多想就会引起没必要的麻烦。”
黎涣见他们两个打哑迷,于是就问那个传说是什么。
陈季道:“中国古代的草原地带上有个小国叫作奇肱国。流传着‘一臂三目’的传说。并且有一只身披赤黄羽毛,两颗脑袋并立的神鸟,这两颗脑袋分工明确,一个头仰望星空,观测天象变化,另一个头则俯瞰大地,洞察地理脉脉。”
他又说:“这只双头神鸟与日月同辉,与天地共鸣。为黄帝运送昆仑山的玄玉,助力大禹测绘九州河道,还被刻在占卜用的龟甲上,唐代的《酋阳杂俎》就记载着它庇护下的奇肱国子民身形独特,仅有一只手臂和三只眼睛。”
黎涣听完,说道:“小季,你说的好像是《山海经》里面的吧,我记得商朝时候,就有句话叫‘天命玄鸟,降而生商’,这故事的内容我几乎忘得差不多了,反正就是东部地区的人们非常崇拜鸟。还有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,关中地区就出土了一座汉墓,里面的壁画就刻有双头鸟。朝代接近,传说相似,说明与这四个石俑是有联系的。”
她这么一说,陈季和张璟文都表示赞同。张璟文重新点上蜡烛,凭借着蜡烛和狼眼手电筒的光亮。
这些石俑人的表情皆是毫无表情,极致的冷漠中又夹带着一丝诡异。在光线的折射下,竟然都显示着不同的表情,有喜、有忧、有怒、有哀等等。
张璟文借着光亮,在四个石俑的脸上看了好一会儿,对陈季和黎涣说道:“这些人都能在不同的折射中展现出不同的表情,但是不管是什么表情,都隐隐透着一股……怎么说呢,我就是感觉很不对劲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