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从古籍修复室的檀木抽屉里翻出那本书时,窗外的银杏叶正簌簌地落进黄昏。书脊没有烫金标题,牛皮封面在暮色中泛着陈旧的蜂蜜色,翻开时细小的尘埃在光柱里浮沉。
纸张在指尖沙沙作响,空白的书页突然渗出墨迹。
“他站在古籍修复室第三排书架前,右手小指无意识地勾着白大褂口袋。“他触电般缩回手,书页上的字迹仍在延伸:“他的喉结滚动了一下,后颈渗出细密的冷汗。这是他在图书馆工作的第七年,第一次遇见会自我书写的古籍。“
他沿着纸纤维游走,像是有人握着无形的钢笔在书写当下。我踉跄着后退,撞倒了身后的樟木书车,泛黄的《永乐大典》摹本雪片般散落。书页上的字句仍在生长:“古籍区监控摄像头角度偏移15度,这个细节只有上个月值夜班的他知道。“
走廊传来脚步声,我慌忙把书塞进装裱用的宣纸堆。同事推门进来时,我正蹲在地上捡拾残页,掌心黏着冰凉的汗。“又在加班?“她递来牛皮纸档案袋,“典藏部刚送来需要修复的《梦溪笔谈》残卷。“
我盯着她制服第二颗纽扣,那上面映着西窗最后的霞光。书中的描述分毫不差——监控角度、制服纽扣的反光、甚至我此刻加速的心跳。当古籍区的铜制座钟敲响六下,书页同步浮现出新的段落:“他的视网膜残留着光斑,如同被强光灼烧后的视觉暂留。“
那天夜里我溜回修复室。月光给古籍区蒙上青灰色的纱,那本书安静地躺在工作台上,像蛰伏的兽。凌晨三点十七分,书页自动翻到最新章节:
“他将紫外线手电筒调至365nm波段,靛青色的光晕里,封面内侧浮现出水印般的暗纹。那是用明矾溶液书写的密码,只有在特定光源下才会显形。“
我倒抽一口冷气,手电筒的光圈果然照出一串罗马数字。当密码锁发出咔嗒轻响时,地下室的门轴传来锈蚀的呻吟,陈年的羊皮纸气息裹着寒气涌出。阶梯向下延伸进黑暗,我数到第49级时,手机屏幕突然亮起刺眼的白光。
地下二层堆满贴着封条的木箱,中央石台上供奉着七本同样无名的典籍。最左侧那本正在渗出新鲜墨迹:“他的瞳孔在黑暗中扩张到极限,指尖触碰到石台边缘的刻痕——那是用西夏文篆刻的'观测者悖论'。“
突然响起的脚步声惊得我撞翻青铜烛台。来人举着应急灯,光影中浮现他苍白的脸。这位总穿唐装的神秘古籍修复师,此刻正握着把锋利的裁纸刀。“你不该来这里。“他的刀尖划过石台,“每本无名书都对应一个活人,当现实与书写产生偏差......“
他的话被刺耳的警报声打断。我们同时抬头,看见头顶的通风管正在渗出暗红色液体,那气味分明是人血。他突然拽着我冲向应急通道,身后传来书页疯狂翻动的哗啦声。在安全门闭合的瞬间,我看见自己的那本书悬浮在半空,纸页间伸出无数血管般的鲜红丝线。
“它们开始同化了。“沈墨的裁纸刀在墙面划出火星,“你看见的书不是预言,而是正在编写现实的程序。当我们阅读时,字句就会渗进因果律的裂缝。“
第二天清晨,我在值班室醒来。他对我说我是低血糖晕倒在古籍区,监控显示整夜无人进出。但当我摸向口袋,指尖却触到冰冷的青铜钥匙——那是昨夜从石台刻痕里抠出来的,上面还沾着他唐装上的桑蚕丝线。
古籍区的座钟再次敲响时,我听见书页翻动的声音。那本无字书不知何时出现在办公桌上,最新章节的墨迹未干:“他握紧钥匙,终于明白每个图书管理员都是活体书签,标记着某个正在被书写的章节。而真正的恐怖在于,我们永远不知道自己是第几个版本的手稿。“
血滴突然落在最后那个句号上,晕染成诡异的墨梅。我抬头看见通风口缓缓旋开的螺丝,半张血肉模糊的脸正从缝隙间凝视着我,那件染血的唐装碎片上,西夏文密码正在渗出荧光......